捷汇小说网 > 宫廷世家 > 残明 > 第七章 向崇阳进兵

第七章 向崇阳进兵

推荐阅读:纵横诸天从港综世界开始神级仙医在都市请君暂上凌烟阁我造了个主神空间八零福气娇妻魔法师在网游里玩魔法师哈利波特与旧日支配者拳之霸者神明眷恋的艾泽拉斯海贼之我只是吃瓜群众

    向崇阳进兵
    逃难的百姓越来越多,到最高峰的时候,每天都有上千人经过崇阳,除了继续挑选工匠之外,汪克凡又从敦厚的农民中挑了数百青壮,交给孟宝帮助守城。
    诡异的是,一场早春的小雨后,逃难的人流突然断了,从最高峰的每天上千人,迅速降到几十人,几个人,最后连着三天一个人影都没见到。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军过境的迹象,该跑的百姓已经跑了,剩下的想跑也跑不了……
    从蒲圻到崇阳的官道上,一支大顺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将旗上一个斗大的“袁”字,旗下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脸上线条分明,眉头紧锁。
    袁宗京,署巴牙喇纛章京。
    章京是满语,从汉语的“将军”二字演变而来,甲喇也是满语,后金实行八旗制度,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二等甲喇章京,类似于明军中的参将,而巴牙喇纛章京,则是大名鼎鼎的白甲兵指挥官(白甲兵就是巴牙喇兵,满清最精锐的部队),那面三角型的织金龙旗,是巴牙喇营独有的军旗。
    但是,博尔辉只是“署”巴牙喇纛章京,换句话说,他只是正白旗白甲兵的代理营官,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兵权。
    从后金时期到迁都北京,满清的政治军事制度不断进行调整。皇太极当政时期,将八旗兵的主力红甲改为披甲,部分精锐并入白甲兵,同时,八旗白甲兵分编为八个巴牙喇营,各设巴牙喇纛章京统领,巴牙喇纛章京直接听命于皇太极,不受各贝勒的管辖,皇太极通过这种手段,掌握了各旗所有的精兵。
    满清入关之后,一直保留着巴牙喇营这个编制,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正白旗巴牙喇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博尔辉能担任这支王牌部队的指挥官,代表着他深得多尔衮信任,八旗之中,不知有多少武将妒忌得两眼发红,在暗中冷嘲热讽,指指点点。
    博尔辉对这些风言风语不屑一顾,他能有今天这个地位,都是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拿命挣来的前程。
    他是正统的白甲兵出身,从最低层的披甲干起,作战悍不畏死,天聪三年当上巴牙喇壮达(队长),阵斩赵率教的副将,提拔为三等甲喇章京,十几年来积累战功,先后授予、提拔、担任世职牛录章京、刑部理事官、世职二等甲喇章京,署巴牙喇纛章京……
    在战场上打滚厮杀了这么多年,博尔辉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的职业军人,在他身上,保留着更多后金时期的野蛮气质,并不喜欢如今大清朝廷的各种变化。
    比如这个巴牙喇纛章京,他当初就坚决推辞不干,最后还是多尔衮亲自责问,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职务。
    在博尔辉年轻的时候,能够加入巴牙喇营,成为一名白甲兵,是每一个八旗子弟最高的荣誉,但这几年巴牙喇营不断扩编,人数比原来多了一倍。满清人口有限,征兵的标准只能跟着降低,白甲兵新兵的素质越来越差,和早年的红甲已经没多大区别。
    这样的白甲兵,是对巴牙喇兵这个称号的侮辱,更令博尔辉难以接受的是,如今的白甲兵渐渐沦为王公贝勒的护军,成年不上战场,却和那些“二等虾”、“三等虾”混在一起。(满清侍卫,别称“虾”)
    在博尔辉看来,那些王公贝勒身边有侍卫就足够了,巴牙喇营的主力也不用总留在北京城,应该把白甲兵都派到战场上来,像他们的先辈一样,砍下上百敌人的首级,才能无愧于巴牙喇兵这个称号。
    但是,多尔衮却对他的牢骚毫不理会,强逼他担任正白旗的巴牙喇纛章京,直到他的父亲指点迷津,博尔辉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这里面牵扯到主子之间的矛盾,白甲兵直属于顺治皇帝,实际却控制在多尔衮手中,巴牙喇营招收的八旗青壮越多,各个贝勒亲王掌握的精兵就越少……,简单一句话,如今的八旗已经不是老罕王(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王公贝勒的兵权太大,无论皇太极还是多尔衮,谁当主子都不放心。
    至于数千巴牙喇精兵始终留在北京,就更加意味深长,北京虽然已经是安全的大后方,但多尔衮防的不是外人,防的就是大贝勒豪格,和辅政叔王济尔哈朗……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让博尔辉悚然而惊,他当天就收拾行装,赶往阿济格军中效力。作为一员武将,没必要操心主子之间的家事,服从命令,专心打仗才是正理。
    跟随阿济格一路杀进湖广,武昌之战中,博尔辉和袁宗京,手边却只有五十名白甲兵。但是,这五十名白甲兵却组成了一个锋利的箭头,带着数百名披甲反复冲杀,摧枯拉朽,冲垮了袁宗第的阵型。
    不过那袁宗第也是善战之将,在全军崩溃之前,带着大部分精锐及时撤出了战斗,一路向东南方向逃窜,博尔辉死死咬在后面,从武昌府一直追到了蒲圻。
    根据斥候报来的消息,袁宗第没有在蒲圻停留,而是向崇阳方向加速行军,有渡过隽水河,窜入江西的迹象。博尔辉当即下令,全军轻装向崇阳前进,一定要在袁宗第进入山区之前截住他。
    ……
    从蕲州到通山的山路上,一支大顺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将旗上斗大的一个“郝”字,旗下是个三十多岁的高大汉子,外表粗豪,相貌忠厚,但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的两只眼睛滴溜溜转个不停,又透出几分狡黠和精明。
    郝摇旗,大顺军右营裨将,袁宗第的部下。
    作为陕西起事的老兄弟,郝摇旗追随李自成多年,但始终不得重用,别人早就封侯封伯,他还是个裨将,离着袁宗第差了好几级,不过此时此刻,他手下的人马远远超过了袁宗第,足有两万多人。
    这件事也是巧了,武昌大战的时候,郝摇旗负责押运粮草,大顺军被阿济格击溃之后,长江两岸到处都是断粮的败兵,郝摇旗手里却有几百石粮食,趁机大量收编败兵,部队轻松扩充到两万多人。
    这个时候,郝摇旗按道理应该到九江去,和李自成的主力汇合,但是清军已经追了上来,如果继续沿着长江向东走,免不了接连恶战,甚至被清军咬住无法脱身。于是,他也选择了绕路前进,但是走到一半的时候,郝摇旗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震惊之余,生出了别的心思。
    牛金星,大顺朝的丞相,向清军投降了。
    让郝摇旗意外的是,牛金星并不是一般的被俘投降,而是私自脱离大顺军,带着家人老小一起,主动找到清军献降,以求荣华富贵。
    树未倒,猢狲已散。
    牛金星作为大顺朝的文官第一人,起码的眼光还是有几分的,他在这个时候主动向清军投降,说明闯王大势已去。(郝摇旗是老资格,李自成虽然已经称帝,还是习惯称他为闯王)
    郝摇旗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将来。大顺军看来是不行了,闯王必败无疑,现在去九江等于自投罗网,这么多年出生入死的卖命,已经对得起闯王,没必要再去送死。
    他也不想投降满清。满清是大顺军的死敌,不仅入关夺了北京,摘了大顺军的桃子,还一直赶尽杀绝,害了无数老兄弟的性命。郝摇旗虽然爱打小算盘,但也是念旧之人,不愿向仇人屈膝下跪……
    在郝摇旗的潜意识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只是他自己也说不出来。
    在这个年代里,异族之间一向不把对方当人看,汉人视满人为野兽,满人视汉人如猪狗,郝摇旗没有什么现代意识的爱国情操,但对鞑子充满了厌恶和憎恨,就像讨厌老鼠臭虫一样,不到危及性命的时候,绝没有向他们投降的念头。
    实在不行,哪怕向官军投降,也比满清鞑子好得多,更何况天大地大,只要手里有兵有实力,什么地方去不得?
    他在地图上看了半天,决定转向蒲圻、崇阳一带,闯王去了江西,清兵也跟着向江西追去,湖广反而变得非常空虚,郝摇旗打算占领一两个县城,休整部队,收容溃兵,静观形势发展。
    如果闯王能挺过这一关,他再去投奔不迟,有这两万多人马做本钱,李自成绝不会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会提拔重用,不封侯封伯,最少也能给个果毅将军什么的。
    如果闯王真的垮掉了,大不了去投靠何腾蛟。
    主意拿定,他传令全军,走小路避开清军,向蒲圻、崇阳进兵。

本文网址:https://bxjhkj.com/xs/1/1937/9173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bxjhkj.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