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土鸡瓦狗
推荐阅读:大明海风、我家式神最可爱、创造精灵世界、冥界传奇之因爱坠落、我是符文师、末日卡皇、圣古大帝、次元型月系统、位面时间游戏、萌妹以逑、
土鸡瓦狗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梅殷的三万军队受到重创,当阵亡不到三千人的时候,官军已然是失去了打下去的勇气,扔下兵器旗帜转身就跑。
溃败之势一旦形成,几乎再无人可以扭转,梅殷神色绝望目光呆滞,被手下牵着战马随着人流而去。
徐灏松了口气,补给线的延长是致命的,现在的弹药储存量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尤其是笨重火炮对补给的依赖太大,因此来时携带了相对轻便的五十门,其余都由水师运回了北平。
而官兵的战力也有些出乎预料,短短二十来年的承平岁月,普通卫所的军户几乎和平民百姓无异了。与其显著对比的则是明朝水师,大概行舟必须依靠团队齐心合力,常年航行等同于时时刻刻都在训练,尤其是航行于海洋上的水师,随时面临不测风险一丝一毫都不敢怠慢,哪怕是由无能将领统率,貌似纵观明朝直到灭亡那一天,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明水师近乎未尝一败。
徐灏记得不管是葡萄牙人、荷兰人、倭人都在海战上大败给了大明水师,可惜朝廷根深蒂固的陆地思维,没有重视和理解海洋的重要性,要知道眼下朝廷拥有着一支三千五百艘由各式战船组成的庞大水师,这是郑和之所以顺利下西洋的基础,是站在先帝的苦心经营之上。
当然大多数战舰都是海船,明朝每年都要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春巡和夏巡,针对来自倭寇的海上威胁,追逐倭船甚至都打到了朝鲜和琉球海域。但因先帝把倭国列为了不征之国,常年实行的是进攻性的防御战略。
徐灏瞅了眼神色兴奋的朱高炽,心说似乎这家伙和他儿子就是明朝水师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当然那时期有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味埋怨能称之为明君的仁宗父子。
但大多数官员确实是不了解水师的重要性。以朱棣的燕王府和建文朝廷为例,双方从始至终把水师当成战场上的附属,主要负责运输兵员和粮草,水兵成了运输工人。
如今沿海各地的水师,士兵五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派去造船。往往各地官员征调水师官兵修筑城防要塞或其他不相干的任务,这还是明初初年,越往后此种现象就越普遍。
梅殷的失利使得朱棣没了后顾之忧,燕军每天来往于江上适应水战,沿江南北郡县眼见燕军军容壮盛,纷纷派人秘密投降。
朝中君臣为此忧心如焚。建文帝被迫下达罪己诏,派遣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翰林修撰王叔英、刑部侍郎金有声、国子监祭酒张显宗等四处征兵,号召天下勤王。
被放逐的齐泰和黄子澄被召还共同商议防守大计,可惜声望大跌无法服众,文武官员一致认为他二人乃是连连失利的罪魁祸首,朝会是毫不客气的大肆斥责。倒是方孝孺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被朱允炆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松江同知周继瑜、乐平知县张彦方、前永清典史周缙等先后起兵入卫。
建文帝下旨命姚善兼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五府之兵。
这时方孝孺向建文帝献策说:“事急矣,宜以计缓之,可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北兵不习舟楫,我借长江天堑,与之决战于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建文帝遂请得皇太后之命,说服庆城郡主前往燕军议和。
庆城群主乃朱元璋从兄蒙城王朱重的法的朱允炆对方孝孺言听计从,于是下令调遣军民商贾及诸人臣,赶赴城外,日以继夜,拆除屋宇,搬运物资,不给燕军留下任何可用的东西。
拆下的砖瓦木料越积越多,家园毁坏后搬出的物资到处都是。天气炎热,拆物运物的人们又得不到休息,苦不堪言,时间长了不免嗟怨之声。形势日益紧张,督役的人限令尽快将物资运完,实在运不了的,便准备放火烧了。
徐灏的火枪兵在徐家人熟门熟路的带领下,兵分多路气势汹汹的杀来,对着官员官兵二话不说直接开火,让萧家村等郊外村镇大多没有毁于大火。
要说以前京城百姓还准备和皇帝共存亡的话,那现在人人都恨不得燕军赶紧攻下京城,谁会甘心皇族叔侄二人为了皇位,却把自己的家给毁了?
与此同时,另一批军人民夫在日夜加固京师城墙,夯土喊号之声不绝于耳。人多手杂,指挥不善,修筑又不得法,刚筑好的一段墙又被震塌了,只好再筑。
方孝孺又建议道:“前遣郡主未能办事,今以诸王分守城门,再遣曹国公李景隆、茹尚书、王都督往督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用觇其虚实,且以待援兵至。那时,选精锐数万,内外夹击,决死一战,可以成功。万一不利,则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此时徐灏赶来觐见朱棣,亲眼目睹李景隆、茹瑺、王佐低着头来到龙潭燕王帐下。
按明朝礼制规定,亲王地位下天子一等,公侯以下都要向亲王匍匐行礼。李景隆虽位至曹国公,仍不能不跪倒,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更不在话下了。
徐灏一时间感到兴致索然,只想马上返回辽东去,一想到自己将来见了朱高燧要磕头,见了朱棣的孙子重孙子也要磕头,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好像此时的朱棣已经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朝廷官员伏在地上竟惶恐的汗流侠背,低着头不敢仰视。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梅殷的三万军队受到重创,当阵亡不到三千人的时候,官军已然是失去了打下去的勇气,扔下兵器旗帜转身就跑。
溃败之势一旦形成,几乎再无人可以扭转,梅殷神色绝望目光呆滞,被手下牵着战马随着人流而去。
徐灏松了口气,补给线的延长是致命的,现在的弹药储存量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尤其是笨重火炮对补给的依赖太大,因此来时携带了相对轻便的五十门,其余都由水师运回了北平。
而官兵的战力也有些出乎预料,短短二十来年的承平岁月,普通卫所的军户几乎和平民百姓无异了。与其显著对比的则是明朝水师,大概行舟必须依靠团队齐心合力,常年航行等同于时时刻刻都在训练,尤其是航行于海洋上的水师,随时面临不测风险一丝一毫都不敢怠慢,哪怕是由无能将领统率,貌似纵观明朝直到灭亡那一天,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明水师近乎未尝一败。
徐灏记得不管是葡萄牙人、荷兰人、倭人都在海战上大败给了大明水师,可惜朝廷根深蒂固的陆地思维,没有重视和理解海洋的重要性,要知道眼下朝廷拥有着一支三千五百艘由各式战船组成的庞大水师,这是郑和之所以顺利下西洋的基础,是站在先帝的苦心经营之上。
当然大多数战舰都是海船,明朝每年都要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春巡和夏巡,针对来自倭寇的海上威胁,追逐倭船甚至都打到了朝鲜和琉球海域。但因先帝把倭国列为了不征之国,常年实行的是进攻性的防御战略。
徐灏瞅了眼神色兴奋的朱高炽,心说似乎这家伙和他儿子就是明朝水师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当然那时期有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味埋怨能称之为明君的仁宗父子。
但大多数官员确实是不了解水师的重要性。以朱棣的燕王府和建文朝廷为例,双方从始至终把水师当成战场上的附属,主要负责运输兵员和粮草,水兵成了运输工人。
如今沿海各地的水师,士兵五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派去造船。往往各地官员征调水师官兵修筑城防要塞或其他不相干的任务,这还是明初初年,越往后此种现象就越普遍。
梅殷的失利使得朱棣没了后顾之忧,燕军每天来往于江上适应水战,沿江南北郡县眼见燕军军容壮盛,纷纷派人秘密投降。
朝中君臣为此忧心如焚。建文帝被迫下达罪己诏,派遣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翰林修撰王叔英、刑部侍郎金有声、国子监祭酒张显宗等四处征兵,号召天下勤王。
被放逐的齐泰和黄子澄被召还共同商议防守大计,可惜声望大跌无法服众,文武官员一致认为他二人乃是连连失利的罪魁祸首,朝会是毫不客气的大肆斥责。倒是方孝孺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被朱允炆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松江同知周继瑜、乐平知县张彦方、前永清典史周缙等先后起兵入卫。
建文帝下旨命姚善兼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五府之兵。
这时方孝孺向建文帝献策说:“事急矣,宜以计缓之,可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北兵不习舟楫,我借长江天堑,与之决战于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建文帝遂请得皇太后之命,说服庆城郡主前往燕军议和。
庆城群主乃朱元璋从兄蒙城王朱重的法的朱允炆对方孝孺言听计从,于是下令调遣军民商贾及诸人臣,赶赴城外,日以继夜,拆除屋宇,搬运物资,不给燕军留下任何可用的东西。
拆下的砖瓦木料越积越多,家园毁坏后搬出的物资到处都是。天气炎热,拆物运物的人们又得不到休息,苦不堪言,时间长了不免嗟怨之声。形势日益紧张,督役的人限令尽快将物资运完,实在运不了的,便准备放火烧了。
徐灏的火枪兵在徐家人熟门熟路的带领下,兵分多路气势汹汹的杀来,对着官员官兵二话不说直接开火,让萧家村等郊外村镇大多没有毁于大火。
要说以前京城百姓还准备和皇帝共存亡的话,那现在人人都恨不得燕军赶紧攻下京城,谁会甘心皇族叔侄二人为了皇位,却把自己的家给毁了?
与此同时,另一批军人民夫在日夜加固京师城墙,夯土喊号之声不绝于耳。人多手杂,指挥不善,修筑又不得法,刚筑好的一段墙又被震塌了,只好再筑。
方孝孺又建议道:“前遣郡主未能办事,今以诸王分守城门,再遣曹国公李景隆、茹尚书、王都督往督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用觇其虚实,且以待援兵至。那时,选精锐数万,内外夹击,决死一战,可以成功。万一不利,则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此时徐灏赶来觐见朱棣,亲眼目睹李景隆、茹瑺、王佐低着头来到龙潭燕王帐下。
按明朝礼制规定,亲王地位下天子一等,公侯以下都要向亲王匍匐行礼。李景隆虽位至曹国公,仍不能不跪倒,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更不在话下了。
徐灏一时间感到兴致索然,只想马上返回辽东去,一想到自己将来见了朱高燧要磕头,见了朱棣的孙子重孙子也要磕头,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好像此时的朱棣已经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朝廷官员伏在地上竟惶恐的汗流侠背,低着头不敢仰视。
本文网址:https://bxjhkj.com/xs/1/1886/8887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bxjhkj.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